瘙癢性皮膚病淺談

 

  絕大多數飼主,都曾經有過狗狗貓貓搔癢不止的困擾。看著牠們這裡抓抓、那裡咬咬,總覺得自己的身體也跟著癢了起來。對獸醫師來說,瘙癢性皮膚疾病也是臨床上經常遇到的問題。然而,「癢」只是皮膚病所呈現的症狀之一,至於造成動物瘙癢的原因為何?這背後可就是門學問了。一般來說,最常見的病因包括了:酵母菌及細菌感染、體外寄生蟲,以及過敏性皮膚病。

 

臨床症狀及鑑別診斷

  我們在診斷皮膚病時,必須由三大方向著手:病史、理學檢查和實驗室診斷。千萬別覺得繁瑣,皮膚疾病可以很簡單,但也可能很複雜。

  獸醫師會透過問診來瞭解病患的過去病史,並從中得到許多有用的資訊。舉例來說,「初次發病的年齡」,就是個有用的線索。雖然說任何年齡的犬貓都有機會發生外寄生蟲感染和食物過敏,但異位性皮膚病患畜就不一樣了,牠們通常在年輕時就開始間歇發病,而較少到了三、四歲以上才發病。「是否最近曾接觸其他陌生動物」?如果有,就得考慮傳染性疾病了,例如疥癬蟲寄生,或是皮癬菌感染(貓咪常見)。「在瘙癢發生的時候,是否伴隨有胃腸不適的情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食物過敏就是個可能的原因。

  雖然準確率並非百分之百,但是觀察病灶分布的位置也是個鑑別疾病的好方法。典型的跳蚤過敏性皮膚病以腰骶部、大腿後側、腹部、尾巴背側為主要分布區域,疥癬蟲則多寄生於動物的耳朵邊緣、肘部及踝部;如果臉部、耳廓、腳趾等部位泛紅發癢,那麼就得將食物過敏和異位性皮膚病列入考量。除此之外,病灶的形狀如何、泛紅與否、是丘疹或是膿皰、是否有色素沉澱或苔癬化、皮膚油膩或乾燥、是否有皮屑或結痂……等,這些都是獸醫在理學檢查時必須仔細觀察、詳實紀錄的部分。

   病史及理學檢查能夠告訴我們鑑別診斷的大方向,實驗室診斷則能提供進一步的資訊,利用膠帶黏貼法、拔毛、刮皮試驗、甚至細菌或黴菌培養等方式,獸醫師將得以眼見為憑,在顯微鏡下直接觀察到造成感染的病原是什麼。

 

治療瘙癢性皮膚病

  在我們找出問題以後,下一步就進入治療階段了。事實上皮膚病沒有固定的治療方法,每一隻病患所需要的藥物種類、藥物劑型、療程時間長短等等都不盡相同,飼主的生活模式能否配合醫囑,也必須列入考量,有鑑於此,飼主必須與獸醫師好好溝通,共同討論出最適合的醫療方式,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讓生病的動物獲得最妥善的醫療照護。

 

針對特定病因給予治療

假使我們在診斷過程中確認了動物有細菌或酵母菌感染,那麼就針對病原投予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假如有外寄生蟲(例如跳蚤、疥癬蟲、毛囊蟲)問題,那麼就針對該寄生蟲投予殺蟲藥物。我們應該避免對皮膚處於感染狀態的動物施予類固醇,雖然類固醇能夠有效止癢、控制紅腫,但是在劑量使用不當時則有抑制免疫機能的風險,讓病原更形猖獗。像這種因外來病原而起的瘙癢,只要將感染控制住,瘙癢自然會獲得緩解。

  在沒有顯著感染情形、以及暫時找不出特定病因的瘙癢患畜,可短期投予止癢藥物。無可否認的是,類固醇(口服劑型及外用劑型皆然)能提供快速而有效的止癢效果;「抗組織胺」則是另一種普遍易見的止癢藥物,雖然相對來說止癢效果較差且病患個體反應不一,但由於價格低廉且較無副作用,因而它們也經常為臨床獸醫師所用,與類固醇同時給予時,更能減少類固醇的用量,從而降低使用類固醇的風險。較新的藥物則有環孢子素和Oclacitinib。環孢子素(Cyclosporine A)係為免疫調節藥物,具有抑制皮膚過敏反應的效果,但它一來要價不斐,二來它需時數週才能發揮作用,因此對於嚴重急性瘙癢的患畜而言,此藥物恐怕緩不濟急。Oclacitinib僅可使用於犬隻,它能夠抑制多種與癢感、發炎反應及過敏反應有關的細胞激素,藉此達到止癢之效。2013年七月於美國獸醫皮膚學期刊上發表的一篇研究,業已證實它能為過敏性皮膚病患犬提供快速且顯著的止癢療效。作為新藥,目前oclacitinib的實際臨床使用經驗還不多,但它的效果確實令人引頸期待。

  適當地使用藥用洗毛精。無論是含有殺菌、消毒成分的洗毛精,或是具有去角質、去油或保濕舒緩功效的特殊洗毛精,都應該在獸醫師的指示下使用,以免用了不適合的洗毛精,反而讓皮膚狀況變差。當然,不是每一隻動物都能接受頻繁沐浴。飼主是否有足夠時間精力定時為寵物藥浴,也是必須考量的因素之一。倘若患畜與飼主雙方都能配合醫囑,藥浴將是一種頗具療效的局部療法。

  為慢性皮膚病患畜規畫出妥善的長期控制計劃。在前述的幾種最常見皮膚病之中,惟有過敏性皮膚病,幾乎可以說無法根治。飼主必須瞭解到:過敏問題會終其一生伴隨著寵物,病情可能時好時壞,嚴重時過敏性皮膚病可繼發二次性的細菌感染、酵母菌感染,甚至影響耳道,造成外耳感染發炎;輕微時患畜或許看起來毫無異常,或是只有些微的皮膚泛紅瘙癢爾爾。過敏性皮膚病無法「根除」,但是可以「控制」。為此飼主與獸醫師必須共同參與討論,結合數種不同療法,從中找出飼主可接受、潛在風險最低且實行上最為簡便的居家照護方式。舉例來說:如果犬貓患有食物過敏,那麼牠們的膳食內容應終生受到限制──雖然缺乏飲食多樣性聽起來有點可憐,但換來的將是杜絕可疑過敏原,讓牠們的皮膚與腸胃狀況維持穩定;如果犬貓患有跳蚤過敏性皮膚病,那麼只要落實環境清潔,殺滅生活環境中潛伏的蟲卵並積極為患畜投予除蟲藥物(如除蚤項圈、除蚤滴劑),便能有效控制病情。

  比起上述的兩種過敏性皮膚病,異位性皮膚病又更為難纏。此疾病在狗已被證實與遺傳有關,由基因導致一連串的不當免疫反應,讓擁有異位性體質的狗比正常犬隻更加易於受到外來過敏原刺激並從而誘發後續的泛紅、瘙癢症狀;先天具有缺陷的皮膚結構,使得細菌及酵母菌特別容易在牠們的表皮過度增生,造成反覆發生的繼發性感染。異位性皮膚病往往時好時壞,傳統上,獸醫師會這麼建議飼主:沒有皮膚症狀時不使用任何藥物,但可長期投予不飽和脂肪酸等營養補充品,以達到抗發炎及維護表皮屏障之效;症狀出現時,則須控制住繼發性感染並視情況給予止癢藥物,配合頻繁的藥浴將有更好的療效。假使飼主不願意滿足於這種相對被動的控制計畫,希望採取更積極的醫療,那麼下一步能考慮的便是實施過敏原檢測,接著進行減敏治療。

 

結語

  誠如前文所言,瘙癢性皮膚病可大可小,可能看似簡單實則複雜,獸醫師在診斷時可是一點也馬虎不得。舉個例子來說:微不足道的小膿皰,或許只是輕微細菌感染,但它也可能是過敏性皮膚病的煙幕彈;動物總是癢到不行,皮膚滿佈皮屑且散發體臭,這樣的症狀可能是疥癬所致,也可能是真菌感染所致。隨著病因不同,後續的用藥與治療方向將大相逕庭。如何抽絲剝繭、找出合乎邏輯的病因,不啻為獸醫師的責任。在「診斷」上是如此,但是在「治療」方面,飼主與獸醫擁有同等重要的責任。獸醫所能做的是提供正確的處方及醫囑,但還是得要飼主願意配合,才能將之落實。「溝通」,是治療瘙癢性皮膚病的關鍵。惟有飼主與獸醫雙方好好合作,才能最有效率地提升醫療品質,盡可能讓我們的寵物免於瘙癢之苦。

 

arrow
arrow

    愛達司動物醫院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